1957年春天,在苏尼特右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草原“乌兰牧骑”。“乌兰牧骑”成立后,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、灵活机动的巡回演出方式和适合草原基层活动的特点,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广大农牧民的欢迎,被誉为“草原文艺轻骑兵”。1965年“乌兰牧骑”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后,周总理指示:“为了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,在全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要推广‘乌兰牧骑’的经验”。“要把‘乌兰牧骑’这把火在全国点燃起来”。察右后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,率先响应这一号召,在自治区成立直属“乌兰牧骑”前,于1965年9月正式成立了自己的“乌兰牧骑”。
察右后旗乌兰牧骑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,拥有灿烂历史的基层文艺队伍,属财政全额拨款国家事业单位。40多年来,长期扎根于农村牧区,活跃在基层,始终坚持“二为”方向和“双百方针”,为加强农牧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、促进基层民族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、促进民族团结等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目前乌兰牧骑在岗在职人员38人,队员平均年龄为25岁,研究生学历2名,大学学历19名,中专学历7名。声乐演员13名、舞蹈演员16名、器乐演奏员9名,每年基层演出达100余场。成立以来先后在国内20多个省市、自治区总计演出5000余场次,其中基层演出达4000场次。被中国文化报亲切称为“根植在察哈尔草原的心连心艺术团”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唯有源头活水来,近几年旗委、政府先后投入800余万元对乌兰牧骑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,并屡结硕果。
2008年以来作为基础演员连续4届参加乌兰察布市春晚,2009年歌舞剧《心醉察哈尔》大型民族歌舞晚会,在全市乌兰牧骑汇演中荣获金奖。2010年编排的歌舞剧《察哈尔婚礼》荣获自治区第五届乌兰牧骑艺术节金奖,2011年创作的歌曲《察哈尔家园》、《我爱你乌兰察布》、《我是草原人》等均获国家级创作大奖。
2011年打造的察哈尔宫廷音乐“阿斯尔”演奏,经文化部专家组测评考核后,察右后旗被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,2011年《察哈尔婚礼》入选全市第三批“非遗”目录,并参加第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,被作为草原精品剧目在全国推广。
2012年被评为全市乌兰牧骑建设“先进集体”;第九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,荣获二等奖;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评选揭晓 ,《察哈尔婚礼》荣膺全区“五个一工程”奖 ;2012年察右后旗被授予自治区“一旗一品”文化品牌旗县、“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开发保护基地”。
2013年被评为全市“五四”红旗团支部(总支);编排民族歌舞晚会《察哈尔恋歌》参加2013年全市乌兰牧骑汇演,总分排名第一、奖项排名第一,集体、个人奖项共计15项,创历史新高;创作歌曲《最美察右后旗》荣获优秀创作奖、2013“美丽中国”大型音乐展演活动,全国总评词曲金奖;荣获2013年乌兰察布市民族团结创建活动“示范单位”;察右后旗民族团结“模范集体”荣誉称号。2014年被评为全市“文艺创作、惠民演出”先进集体;荣获乌兰察布市第一届“五四青年集体奖状”称号。
“乌兰牧骑”像一支牧歌,从六十年代开始渐渐走进了全旗各族人民的心里,现已成为察右后旗农村牧区不可缺少的文艺轻骑兵。40年风雨历程尽管有曲折、有困难,但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走到了今天,实属不易。究其原因,就在于她有鲜明的民族特色,始终坚持了“为社会主义服务、为人民大众服务”的“两为方向”和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”的“双百方针”,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,为丰富群众的文艺生活,宣传草原、赞誉家乡,成为外界了解察右后旗的重要窗口,为弘扬民族文化、宣传本地区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愿这支草原“文艺轻骑兵”继续在广阔草原上纵横驰骋,大展风采。让乌兰牧骑精神永放光芒,让这面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旗帜永不褪色,永远鲜亮夺目!